无障碍   关怀版 无障碍
当前位置: 首页>新闻中心>县市教育

南康区“第一课堂制”创新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

来源:市教育局发布时间:2023-03-22 09:38:06访问量:

今年3月份起,南康区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“第一课堂制”,各学科教师利用每天第一节课的前5分钟时间,通过“讲红色故事、唱红色歌曲、观看红色影片、分享时事热点”等形式创新推动思政教育落地落实。“第一课堂制”实施以来,全区中小学校各学科教师立足课堂主阵地,人人争当思政教师,通过“微切口”“微话题”“微素材”深入探索,推动思政教育有形又有效

“微切口”撬动大课堂。“第一课堂制”下的思政教育,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环节,既丰富教学内容、营造教学情境,又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受到精神力量的熏陶。南康区各中小学校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,将养成教育、品德教育、法治教育等融入其中,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微小切口入手,转变以往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,突出对话、互动、实践、体验等学习方式,创建以学生为主体、以情境为载体、以活动为中心的项目化学习路径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实现德性成长。在实验小学幸芳芳老师的语文课上,课前《三分钟剧场》情景剧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她带领学生在学习《邓小平爷爷植树》《雷锋叔叔》等经典课文时,“穿越时空的对话”情境表演让学生触摸到课本上邓小平爷爷、雷锋叔叔等伟人的优秀品质,“立志向、修品行、练本领”的理想根植于心。第四小学的林莉荣老师在带领学生共读《传统节日》《中国美食》等文章时,课前组织学生开展“厨艺大比拼”之美食分享系列活动,让“有梦想、爱劳动、会生活”的信念外化于行

“微话题”着眼大思辨。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理性认识的时代新人,让学生真正获得理性认同。在课堂上,各学科教师结合不同的班情、学情等特点,瞄准主题切入点,根据教学目标巧设“微话题”,建立学习任务单,引导学生围绕“微话题”展开辩论,引导学生透过事实表象进行深度思考,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。朱坊中学八年级(6)班的学生分小组开展“微辩论”的课堂氛围很是活跃,这是实施“第一课堂制”后,英语课堂的别样风景。该班英语教师黄源凤告诉我们,过去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侧重语言形式的训练,关注的重点大多在西方的语言与文化上,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出发点,有效拓展做得不够。现在,她尝试把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带进课堂,以“微辩论”的方式,把思政引领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,引导学生在英语课上懂中国知世界。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,学习英语的兴趣比以前高了很多。

“微素材”锻造大情怀。着眼学生大情怀的培养,思政教育既要关注国内外大事,也要关注身边的微小事。南康区各中小学校充分挖掘南康本土红色资源,将鲜活生动党史资源当作课堂教学资源,寓理于事、教化人心。龙回祖炎小学和赞贤小学的教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校史馆,把家乡的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引入课堂,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,学习他们舍己为人、人民至上的崇高精神,从内心深处厚植爱党、爱国、爱家乡的情怀。逸夫小学秉持只有打动学生,才能引导学生的育人理念,结合该校“感恩教育”特色文化主题,把感恩手语操、感恩励志故事等常态化引入课堂。同时,以“视频、情景表演、绘画”等展示形式,找到契合学生产生代入感的链接点,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接受真实的教育,有效引导学生懂感恩、知感恩。

实施“第一课堂制”是南康区推动中小学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尝试,旨在营造“天天讲、人人讲、科科讲”的思政教育氛围,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出新出彩,教育引导全区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,从小听党话、永远跟党走,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文章关键词:
分享到:
扫码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