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二,龙抬头。3月1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,会昌县洞头畲族中心学校的学生在辅导老师蓝兆兴的指导下,舞起了畲族摆字龙。在锣鼓、唢呐声中,一条由7名学生舞动的七节龙,游、盘、翻、腾、穿、缠、戏,不断变换队形,摆出“天下太平”等字样,好不热闹。
“通过舞龙,强身健体、提振精神、愉悦身心,让学生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”该校校长李海波说。

畲族摆字龙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也是洞头乡畲族蓝氏的传统文化之一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据了解,畲族摆字龙由7节或13节龙身(又称龙节)组成。为让本土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,学校将畲族摆字龙引入学校特色课程,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兆兴等3人担任辅导老师,开展舞龙教学。
“为满足畲族摆字龙特色课程的需要,学校采购了大、小两条龙和锣鼓、服装等,四至九年级的学生都可报名参加,小学生舞小龙,初中生舞大龙。”李海波说,每周四上午专门设置了一节非遗文化进校园特色课程。
“舞龙的关键是甩龙、摆字、盘龙,这三步学好了,舞起来就顺畅了。”蓝兆兴告诉记者,龙头一般会选粗壮、力气大的学生来舞,这样可以带好整条龙。
“我负责舞龙头,每次舞龙都要专注,踩准节奏,不然就会带偏。”14岁的蓝佳鑫身高1.7米,从五年级开始学习舞龙,“舞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,锻炼了身体,挺好的!”

蓝兆兴的孙子蓝浩文现读八年级,从小就对舞龙充满好奇。他说:“舞龙难在摆字,每个人的控位要准,现在我已学会了前面六节的舞龙技巧,接下来准备挑战一下龙尾。”
11岁的蓝子强今年读五年级,是舞龙队中年纪最小的。“刚开始不会摆字,力用大了影响别人,慢了又跟不上,练了很多次才掌握。”他回忆,6岁时就看舞龙,那时感觉很震撼,现在能在学校学习舞龙,非常珍惜。
如今,该校学生舞龙节目已小有名气,在乡里组织开展的农歌会,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表演,都赢得好评。
“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,让学生有了精气神,在舞龙过程中锻炼了自己、找到了自信。”李海波表示,学校结合民族特色,还开设了斗笠舞、竹竿舞等课程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田,涵养崇学向上的力量。